仲春时节,雨总是把天地润湿了一遍又一遍,似乎只要经过不断洗涤,才当得起“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撑伞,于雨中,发现道旁的含笑开了。这种混杂着香蕉和苹果香气的花朵,长得很不显眼,就像在这小城里的孔庙,虽有历史感并庄重,但不像鼓浪屿,是游人必到之处。
“我决定去孔庙走一走。”雨水和疫情,让它静若未被人敲响的大钟。
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厦门同安的这座孔庙,就是朱熹倡导修建。南宋绍兴二十三年,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迎来了一位叫朱熹的年轻人。朱熹在同安县任主簿4年。在这4年里,他为官勤政,爱民亲民,修孔庙、建书院,完成了“逃禅归儒”的思想裂变,因而同安被看作是“朱子学”或叫作“闽学”的发祥地。
走进孔庙,一棵高耸的柚木吸引了我的注意。看树龄,已经将近110岁。这是同安辖区内唯一的古柚木,寄托了着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乡愁。据说,这棵柚木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引进的,不仅是厦门地区,也是福建最早引进种植的柚木。柚木的叶子巨大,夏天的时候持一片于手,凉风入怀袖。
雨滴纷纷坠落,今时古时,界限在一瞬间模糊。在孔庙北侧的石雕陈列场,200多件石雕碑刻,古意盎然。
柳院灯疏,梅厅雪在,谁与细倾春碧。
不知不觉,雨停了。苏公祠和林公祠,沐浴在薄薄的春阳里。苏公祠供奉的是出生于同安的我国古代着名科学家、政治家苏颂。他一生为官,从地方官一直到宰相,始终两袖清风。《宋史·苏颂传》记载:苏颂任尚书、宰相时却“赡给常苦不足”。“未尝妄费寸纸,每剪碎纸为签头,稍大者抄故事。”他不仅言传身教,在“苏氏家规”中训示子孙“处事必公”“为官必廉”,还推而广之,上书皇帝不要劳民伤财、急于大兴土木,使举世皆行节俭之风、廉洁之德。
林公祠供奉的则是同样生于同安的明代理学名宦林希元。林希元官至大理寺丞,为官公正,执法如山,有“铁汉”之称。因坚持原则得罪顶头上司,被多次贬官至荒凉之地,他“百折不坠青云志”,在当地采用不同的屯田方法、创建社学,离任后,百姓为其建“生祠”。因清廉为官,归籍养病竟无房可居,只得寄居在丈母娘家。后建一斗室,自名“艮斋”,并自撰对联云:“斗室只容妻与我,寸心不愧天地人”。
一个人清廉为民,还是爱权爱财,老百姓心里自有杆秤。经过大成殿,自然要去谒拜。多少学子到此吸收文气,许下心愿。其实,独处自观,眼看得清了,心看得明了,便是人生难得的清明时刻。哪怕外界风雨飘摇,能体味点滴趣味,便是人生幸事。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踏春正此时。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