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厦门市委安卓软件下SH365_365dni是真做还是假做啊_足球365app网站

        魏源何以开风气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2016-03-07 09:18: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4862214

        魏源何以开风气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6-03-07 09:18:00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4862214

          18世纪末,湖南西部邵阳一个偏僻乡村出生了一个寡言少语的孩子,没有想到,他的名字会载入史册,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开风气之先的人物。这个从小喜欢独坐沉思的孩子,他所看到的无非是晚清破败的乡村,以及散发着儒家气息的典籍,为什么他能为国人打开一扇窥视西方的窗户?

          学本于志 智生于忧

          “杯中含太极”,“腹内孕乾坤”,这个叫魏源的孩子也许天生就是一个读书种子。父亲魏邦鲁喜好读书,这给了魏源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魏源到了读书年龄后, 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楼上, 很少下楼玩耍。一天深夜,魏源突然有了赏月的兴致,刚下楼,就被几只看家狗团团围住,它们竟然不认识小主人。母亲怜惜他的身体,往往要监督他睡下才放心。

          少时的苦读为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丰富的知识储备使他声名远播。有乡谚赞道:“记不清,问汉勋;记不全,问魏源。”汉勋就是邹汉勋,紧邻邵阳的新化人,近代舆地学奠基人。

          少时的勤学本于家教。长大后,魏源历经多次科举不顺,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忧患意识。

          一方面,他愤懑于科举取士之弊:“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雕虫竟可屠龙共,谁道所养非所用!屠龙技竟雕虫仿,谁道所用非所养!”国家所用的人,“民瘼之不求,吏治之不习,国计边防之不问。”“无一事可效诸民物。”“上不足制国用,外不足靖疆圉,下不足苏民困。”另一方面他痛恨明清以来学风空疏、训诂考据、学者群趋之风。他毅然决定从科举途中走出来,“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立志于经世之学,果成一代大儒。

          魏源对忧与志的重视也是内心本真的流露:“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正是发愤精神与忧患意识使他觉醒,祛除愚昧,转而追求真知。“忧患生智慧。”“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魏源确信,人能依靠意志选择志向,战胜命运,而不会被所谓的“天命”拘束,从而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他自己的“造命君子”。

          学资于问 习行相验

          “人有恒言曰‘学问’,未有学而不资于问者也。”学与问结合,正是魏源能读出有用之学的另一宝贵经验。

          就个人的认识而言,除了书本知识外,求知过程不外乎两大途径,一是始于实践,二是源于问题。

          魏源的问题意识非常明显,他喜欢与师友探讨问题,“两颗心互相质验,疑难就产生了,两个人的疑问相驳难,问题就简单了”。他也善于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找问题。他在编撰《海国图志》时,获知元代西南疆域到达印度,西北已与当时的西欧接壤,是清代以前中国疆域最广的时代。可是,元史“芜蔓疏陋”最为严重。于是魏源下定决心,编成《元史新编》九十五卷。与他同时的陈澧读了之后感叹说:“魏君可谓有志之士矣。非毅然以振国威、安边境为己任,何其编录之周详、议论之激切如此哉!”

          与此相伴的便是他格外重视亲身相验。“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这是讲古今相验;“善琴弈者不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善治民者不泥法;无他,亲历诸身而已”,这是讲习行相验;“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这是讲表里相验;“九死之病,可以试医;万乘之变,可以试智”,这是讲名实相验。真正的学问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魏源将实践看作是检验知识的标准。“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读万卷书求圣道,行千里路得民情”。魏源为官时重视考察社会,了解民情。他刻有两枚篆章,一枚是“我行半天下”,另一枚是“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这些都是魏源一只眼睛阅读书本,一只眼睛洞察社会的旁证。龚自珍称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学贵用时 事功两实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魏源在书斋和居室分别写下“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 “读万卷书贵能用,树千秋德莫如滋”等对联,对此作出了回答。

          他为族侄魏质朴写下“读书将以致用,修德在乎能滋”的联语,也给堂兄魏显达写下“能致用便为实学,识时务不是愚人”的联语,勉励他们不要读死书,要学以致用,朋友间要以美好品德互相影响。

          他认为,读书必须有济于时,能解决现实问题,死守书本不能谓之学:读父书者不可与言兵,守陈案者不可与言律,好抄袭者不可与言文,“读周孔之书,用以误天下”,则为“庸儒”。因此,他力主“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

          他感慨国人不知西方,便历时十年编成《海国图志》一百卷,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让天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有感于时人好空谈心性,他编《皇朝经世文编》,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矱,几于家有其书。梁启超称他是“新思想之萌蘖”。

          观魏源之学,时人有过经典的概括:“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策海防以言战守,集前修之大成,开一时之风气,继往以开来,守先以待后。”因此,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晚清开风气的不是别人,而是魏源了。

          (刘绪义)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