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将岳飞曾有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根据文臣武将各自的职责和各自易犯的弊病做出要求,表现了爱国英雄岳飞在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的时刻,希望政治清明、国家太平的理想。其实,在宋朝还有闻名一时的廉政戒律“文臣七条”碑,石碑高约1.2米、宽约0.7米,楷书端庄,字迹清晰,寓意深远,碑文是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二年所作,碑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刻就,迄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碑文七条,全文如下: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专尚猛威。四曰贵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誉。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六曰劝课。谓劝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文臣七条”将文官恪守的职业操守规范得比较翔实,不仅有其历史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说文解字》中对腐败有此解释:“腐,烂也,从肉,府声”。“败,毁也。贼败皆从贝”。《说文解字段注》引用老子的话:“多藏必厚亡”释“败”,意为贪欲过盛必然招致灭亡。腐败是在私有制出现,尤其是国家形成以后才产生的社会和政治现象,与之对应的廉政教育随之产生。“为臣贪,必丧其身。”唐太宗这样告诫群臣。他还打比方说,鸟栖于林,鱼藏于水,还是被人捉拿,都是它们贪吃诱饵的缘故。谕劝百官不要因贪图钱财而毁了身家性命。
“文臣七条”碑流传至今近千年,原为州衙所藏,几经流失,后在1984年重嵌于山西绛州大堂内壁,以昭示后人。据考证,这块石碑为宋徽宗时期的朝散大夫、知绛州立石,并将它竖在州衙内,被奉之为法,仰遵圣训。足以说明为官清廉早就倡导并有之。“文臣七条”古训今鉴,如果今人能从正面理解,并赋予其新的意义,确有可吸取的教训。
宋真宗当年也作了武臣七条戒律,如“修身”“守职”“公平”“训习”“简阅”“存恤”“威严”,宋真宗要求文臣武将照着这些要求去做,“守而勿失,政则有成”。“文武七条”由此成为我国吏治文化、廉政文化的宝贵遗产。
崇尚德治,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是中华民族人文主义精神的一大特色,廉政教育一直都包含在中华民族的人文教育中。明郭允礼《官箴》有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深刻道出了为官清廉的真谛和效用。(程新兵)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