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板的频率很重要,如果两只脚前后不一或者不协调的话,那水车就转不起来,声音也不流畅。一定要一步一踩,踩到底,踩到实。现在讲起来,你们这些年轻人大概连水车都没见过哩。”回忆起幼时和父亲一起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时,78岁的颜立水脸上浮现出孩子气的笑容。
厦门地方史专家颜立水出生在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一个农民的家庭。多年来,颜立水恪守着勤俭朴实的家风,书写着一个老文化人的责任和担当,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亲属及后辈。
“像种田一样,既然要做,就要做好”
“我就是一个农民的孩子,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教我最多的就是怎么种地,怎么干农活。”
谈起父母,颜立水忆及最多的就是和他们在一起劳作的故事。因为成绩优异,所以颜立水从小学开始便离家到城里求学,和父母相处的最多时光就是假期回家帮忙农务的时候。
1951年的春耕时节,9岁的颜立水第一次下田插秧。他手拿着秧苗在泥地里踉踉跄跄地摔了好几个跟头,浑身是泥。由于缺乏经验,插出来的秧苗也东倒西歪,但父亲没有责备他,也没有伸手帮忙,而是把插秧要领教给他,并要求他把插歪的秧苗重新插一遍。
“做农事不能含糊、不能混,不然种出来的庄稼活不了。”父亲告诉颜立水,要想种好田就要踏实,要跟着节气走,每个环节都不能含糊,大自然才会回报你,才会有收获。虽然父母平日里总是寡言,但每每在农田里劳作的时候,他总能从父母的身上学到农民脚踏实地的品质以及不负农时的勤勉。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时任原同安县文化局局长的颜立水不顾自己肠胃手术未愈的身体,马上参与了全县文物普查工作。每日天刚亮他就去“找文物”,一顶斗笠、一根竹竿、一袋干粮,一天来回跑几十公里的山路,白天探墓穴、钻山洞、访寺庙、看碑坊,到了晚上手写整理手稿、冲洗胶卷。靠着“厚脸皮、磨嘴皮、跑脚皮”,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像种田一样,既然要做,就做最好。”正由于他的踏实、勤奋与执着,他完成了让今天许多人得以理解的历史使命。
“凡事靠自己,才不会被饿死”
颜立水说,父母都是老实巴交、靠土地刨日子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
“凡事靠自己,才不会被饿死。”这是父亲经常告诫颜立水的一句话。这句朴实直白却深刻有力的话语,从小就被颜立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也直接培养了颜立水独立又自强不息的个性。
“不懂文化,就会被人占便宜。”在这纯粹简单的初衷下,颜立水的父母坚持让他到城里求学。初二那年,父亲的去世,让这个5口之家的日子更加艰难,但母亲仍然尽力支持颜立水的学业。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懂事的颜立水早早地便挑起了家里的重担。一到周末,他便马上赶回家帮助母亲劳作,碰到重要的春耕和秋收时节,他还会向老师请上几天的假回家帮忙,最忙的时候,他常常从凌晨两点一直忙到晚上八点。面对生活的重负,颜立水却从来不曾放弃自己的学业,不管白天干活多累,他都不忘记复习功课。1962年的夏天,颜立水最终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被厦门大学中文系录取。
靠着自己的努力,颜立水最终走出了那个小村子,踏上了更加宽广的求学之路,这是父母给予他最宝贵的精神食粮。而颜立水“凡事靠自己”的观念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他的几个孩子成人之后便早早地离开家去闯荡,不依赖于父母的羽翼保护,做到了敢闯、敢拼。
“勤劳做事情,俭朴过日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颜立水从小就学会了干各种农活。10来岁,他就经常独自一人步行1个多小时上山砍柴,每逢周末就独自挑着草木灰去城里走街串巷地叫卖……生活的不易让颜立水更加明白“勤乃立身之本”,无论智慧还是才技,都离不开辛勤的实践。
60年代初期正值困难时期,母亲到学校看他,临走的时候给他塞了两斤大米。后来颜立水才知道,这是母亲平日里省吃俭用偷偷攒起来的。因此在学生期间,颜立水勤勉奋强,专心苦读,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时至今日,颜立水仍然坚持奉行“勤劳做事情,俭朴过日子”的家风美德,他也经常教导后辈子孙,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轻了,从而不知珍惜,要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做起,不要铺张浪费。
小时候的艰苦日子让颜立水十分珍惜生活,父母质朴的品德也在他的心中播下善念的种子,颜立水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得益于自身的本职工作,颜立水走遍了同安辖区内所有的宗祠和历史墓葬,对厦门地方史的研究深有所得,许多在文物普查期间发现的古迹和文物成了台胞寻根谒祖的历史凭据。两岸开放往来以来,许多台胞来厦门同安寻根,颜立水总是十分热心,有求必应。据统计,在他的直接帮助下,上百名台胞在大陆找到祖居地。为增进两岸同胞的情感融合,实现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要我能帮得上忙,我定义不容辞,当这样的‘媒人’,我乐见其成。”颜立水说。(同安区纪委安卓软件下SH365_365dni是真做还是假做啊_足球365app)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