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厦门市委安卓软件下SH365_365dni是真做还是假做啊_足球365app网站

        纸短情长话侨批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2021-04-19 15:04: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429368

        纸短情长话侨批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1-04-19 15:04:00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5429368
         

        在江门五邑地区,曾有专门递送侨批的职业,被称作“巡城马”,他们背着箩筐走街串巷,犹如一匹巡城的马,箩筐中装着信件与侨汇,“巡城马”手中握有大量侨汇,因此必须选忠厚老实、家有妻小的人担任,鼎盛时期,江门五邑地区有“巡城马”千人之多。

        侨批信封。信封一般分为三栏,这封信写给在潮安的家人,最左边的一栏写明华侨寄回的钱款。(资料图片)

          近日,“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汕头考察调研时,曾走进汕头侨批文物馆,他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关山阻隔,羁旅异乡,百年来,漂泊海外的侨胞写下一纸纸侨批,字里行间饱含着海外创业的点滴艰辛与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

          百年跨国两地书

          什么是“侨批”?

          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盛行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历经百年历史。潮汕及闽南方言中称信为“批”,称海外华侨的书信为“侨批”,久而久之,“侨批”便成为了华侨所寄银信的专有名词。

          侨批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华侨移民紧密相连,可以说,一部侨批史就是一部近代华侨史。近代,清政府在列强的压迫下逐步开放海禁,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进对东南亚的殖民进程,劳动力的需求量骤增,对中国沿海民众移居国外形成了强大的外部拉力,一批又一批沿海民众来到东南亚谋生,掀起了“下南洋”的移民热潮。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华侨下南洋闯荡,寄回家的第一封侨批就是“平安批”,意在给家人报声平安,这第一声问候里会附上一点钱,代表在外工作生活顺利。而故土亲人亦会寄出回信,一来一回跨国两地书构成一条完整的亲情链。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见到距今年代最早的一封江门五邑侨批,时间是1875年,文光、文苑两兄弟给父亲寄了一封侨批,告诉父亲在海外的亲人从事的工作,有的人在衣馆工作。

          华侨出洋谋生是很辛苦的,但稍有余钱就会随侨批寄送回家,时刻不忘赡养家人、扶济亲友,侨批也是侨眷家庭维持生活的重要来源,据潮汕地区的一些老人们回忆,每当侨批送达时,村里常常如过节般热闹,家人阅读信件,孩子数弄着银元,欢声笑语一片。

          海天一色,潮涨潮落,几张薄纸跨越距离与国境,便是亲缘血脉的彼此承诺。

          早期华侨寄往家乡的侨批多是通过熟识的同乡带回,但随着出洋人数增多,待寄故土的侨批数量也在增加,开始出现了专门办理侨批相关服务的“水客”等职业,并进而诞生了肩负“跨境邮政”功能的侨批局。

          广东潮州的地方志对侨批局工作流程有一段概括性的记载:“因华侨在外居留范围既极广,而国内侨眷又多为散处穷乡僻壤之妇孺。批业在外洋采代收方法或专雇伙伴,一一登门收寄,抵国内后,又用熟悉可靠批脚,逐户按址送交,即收取回批寄返外洋,仍一一登门交还,减少华侨为寄款而虚耗工作时间。至人数之繁多,款项之琐碎,既非银行依照驳汇手续所能办理。其书信书写之简单,荒村陋巷地址之错杂,也非邮政所能送还。”可见,侨批局办理的业务,不能为银行与邮政取代,而有自己的特殊性。

          维持侨批这一漫长而繁琐的运作过程,诚信经营是最关键的因素。以光绪年间创立的闽南天一信局为例,寄送侨批必发票根以备查询,制定严格的侨汇手续,雇佣固定信差,防止信差向侨属索要小费,侨批信封上加盖的信用戳还会做出这样的承诺:“送到贵家,设法异常,无甲小银,无取酒资”。将诚信刻印在细节之中,这也是以天一信局为代表的侨批局的立业之本。

          为抗日捐款捐物

          一纸侨批联结起海外赤子与故土亲友,也传递着他们对家国安康的牵挂,对民族复兴的期许。

          让我们从一份抗战时期的历史文献说起。这是一份印有“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武汉办事处用笺”字样的函件。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海外华侨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广东澄海籍侨领苏君谦和他的同乡友人郭子纲、黄奕,虽旅居泰国却心系国家安危,拥护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日主张,通过侨批辗转多方捐资国币200元,用于资助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办学。

          在收到捐款后,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和驻粤办事处代表潘汉年、廖承志在1938年9月21日联合致信回复了苏君谦等三人。复函中这样写道:“迳复者,顷代收到抗大捐款国币贰佰元,当遵命转交该校当局。先生等关怀祖国抗战人才之养成,爱国热忱殊堪钦敬!”信中还盼望海外华侨“鼓励彼方青年前来学习抗战知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虽然远隔千里,但战火中的故乡却是游子心中不变的牵挂。抗战时期的侨批,成为游子牵挂家国的重要渠道,记录着历史的一个个侧面。

          泰国华侨林圣源在1937年10月31日寄回家乡的侨批中痛述:“目下闸北(在上海)一带,悉遭敌人焚烧,仅存一片焦土而已,言必痛心,现沪上难民达百万之众,诚属可怜,然我人虽旅居海外,无不时时怀祖国,近日各制裁衣裤,寄回祖国,以赠伤兵,聊尽国民之职耳。”

          在福建省泉州市档案馆珍藏的侨批档案中,也有这样一封侨批。1939年4月3日,旅居菲律宾的华侨康起图寄给家乡妻子的侨批中提及,旅居海外谋生艰难,但得知政府正在募捐抗战经费,康起图宽慰妻子“多出一点亦无问题,可免介意”,“因现在当在抗战中,凡是中国国民分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此乃当然职责”,字里行间满怀赤诚爱国心。

          普通华侨的寥寥数语并非个例,在抗战期间,遍布世界各地的侨胞同仇敌忾,以实际行动支援祖国。据学者研究统计,海外侨胞每月捐赠达2000万元国币,相当于当时国内每月军费的三分之一,这些捐赠大多通过侨批或银行寄汇的方式进入国内。

          当时的各大侨批局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在侨批信笺上印制抗日宣传内容,被称之为“抗日笺”。有的在信笺上印制“同胞速起,抗日救国”口号,鼓舞同胞积极抗日;有印制“还我河山”和“岳飞”字样的,表达无数华夏儿女继承民族英雄岳飞之志,精忠报国收复河山;也有印制抗日名将头像的,宣传抗日英雄事迹鼓舞士气。

          身在远方思故乡

          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是侨批永恒的主题。华侨在外打拼,远离亲人,在信中他们时常透露出不能奉养亲人的愧疚。1882年1月10日,从潮汕地区去马来西亚的叶和仁,寄了一封侨批给在家乡的母亲钟氏:“本月初接得阿坤兄带来书一封。捧读之下,诸事概悉。但读至亲病复发,儿不禁心动。自念不孝之罪重矣。及至调治略愈,方得稍宽。现儿既远出在外,徒劳无益,万望吾亲宽心自解,勿以儿念念在心也。家中诸事当用则用,切勿吝惜。儿现年既长,自当谨守慈命,断不放肆,幸勿挂心怀。”

          侨批主要寄往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而这两个地区也是传统家族观念相当浓厚的地区。漂泊海外的游子,无法对孩子耳提面命,但在侨批中总不忘关心他们的情况,寄钱给他们读书。1934年2月18日,马来西亚华侨冯云根寄信给妻子,他的儿子冯远元在家乡读书,他很关心儿子的情况:“远元男须勤功读书,切不可学恶习赌博一切,至嘱至嘱”,连用两个“至嘱”可见他的期望之深。他在这封信中还问到了侄子福元、顺元的情况,他表示虽然近来“店中生意比旧年还略差”,手头拮据,但仍寄回十银元给孩子读书、补贴家用。

          华侨虽远在海外,而心中常挂记着故园。侨批作为海外华侨的群体记忆和文化符号,记录着近百年的社会变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由于侨批散落在民间,仅是一张张薄纸,过去人们意识不到其历史价值,甚至有不少侨批被当成废纸卖掉。

          2013年,经过多年努力,“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申报范围涵盖16万封侨批档案,这其中既有潮汕地区的,也有闽南地区的。

          纸短情长,侨批中有艰难困苦,有家长里短,更有家国情怀,这一珍贵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长久铭记。(蓝雅婷)

        相关动态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