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厦门市委安卓软件下SH365_365dni是真做还是假做啊_足球365app网站

        上天庇佑爱牛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2016-04-01 15:49: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4872642

        上天庇佑爱牛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6-04-01 15:49:00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4872642

          春日下乡,见牛负重耕田,主人扶犁挥鞭,老牛默默前行,心中顿时生出敬意来。

          我们常常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同志比作“老黄牛”。其实牛也是知道苦和累的,元代词人姚守中所作套数【中吕】《粉蝶儿·牛诉冤》,用拟人化手法,真切地道出了一头将被屠杀的老牛心中的冤屈。曲中以牛的口吻诉说道:“性鲁心愚,住烟村饱谙农务。丑则丑堪画堪图,杏花村,桃林野,春风几度。疏林外红日西哺,载吹笛牧童归去。【醉春风】绿野喜春耕,一犁江上雨。力田扶耙受驱驰,因为主甘分受苦,苦、苦。经了些横雨斜风,酷寒盛暑,暮烟晓雾。”“【石榴花】朝耕暮垦费工夫,辛苦为谁乎?一朝染患倒在官衢,见一个宰辅,借问农夫,气喘因何故?听说罢感叹长吁,那官人劝课还朝去,题着咱名字奏鸾舆。【斗鹌鹑】他道我润国于民,受千辛万苦。每日向堰口拖船,渡头拽车。一勇性天生胆气粗,从来不怕虎。为伍的是伴哥、王留,受用的是村歌社鼓。”“【满庭芳】衔冤负屈,春工办足,却待闲居。圈门前见两个人来觑,多应是将我窥图。”“【五】泥牛能报春,石牛能致雨。耕牛运土遭诛戮,从今后草坡边野鹿无朋友,麦垅上山羊失了伴侣。那的是我伤情处,再不见柳梢残月,再不见古木昏乌。”“【尾】我元阳寿未终,死得真个屈苦。告你个阎罗王正直无私曲,诉不尽平生受过苦。”

          正因为牛一生受尽了苦,所以上天庇佑爱牛的人。近读被黄裳称为“绝代散文家”的张宗子先生所着散文集《花屿小记》,在《夜叉》一文中有一个最着名的传说。河南汝州的一个乡村女孩突然失踪,过了两年,女孩自己回家了,据她说,她在熟睡中被夜叉摄走,安置在一座古塔里。夜叉化身为身材高大的美男子,寻常城里人打扮。他告诉女孩子:他是天上的仙人,注定要和她做夫妻。但他接着警告女孩不要往塔外看,会吓着她的。一年后的某一天,女孩忍不住从窗洞偷看,果真吓坏了:那男子火红头发,靛蓝皮肤,像大鸟一样在空中飞驰。但一降落到地上,忽然又恢复了衣冠整齐的人形。夜叉知道自己的真身被窥破后,承认自己是夜叉,但不会伤害她。此后,他出行就由她随便看了。看久了,女孩注意到,在人群中穿行,遇到有的人,夜叉恭恭敬敬地避开。遇到另外的人,夜叉知道女孩在看,就搞点恶作剧,故意踩他们一脚,甚至朝他们脸上吐唾沫,被整的人尽管恼怒,却看不到是谁。女孩问起为何对人有两种态度,夜叉说,凡是吃牛肉的,他可以捉弄,遇到不吃牛肉的,不可冒犯,否则要受上天惩罚。

          这个故事出自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作者说,类似的故事在张读的《宣室志》里也有。和段成式的故事不同之处在于,张读书中的夜叉没有那么绅士,他劫走女孩完全是土匪行为,是女孩知道上天庇佑爱牛之人后,发愿终生不食牛肉,夜叉无奈,只得离去。两处记载都提到不吃牛肉的人得到上天敬重,即使夜叉也不敢侵犯。

          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悲悯之心,要懂得感恩。感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应该代代继承,发扬光大。(何况)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