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三明市文联主席黄莱笙接受专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是作为培养道德情操、规范行为举止的有效方式,是国人立规、教子的首选。弘扬家训文化,恰恰点中了拒腐防变的命脉穴道,以良好的家训文化引领时代新风尚,对当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本网专访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三明市文联主席黄莱笙关于家训文化“廉元素”等内容,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
问:黄老,目前各地掀起传统家训文化热潮,您对此有何看法?
黄莱笙:我注意到,早些年前,所生活的这座三明市就已经有这股热潮,这是好事。近年来,传统家训文化在全国各地风生水起,三明市对此不是跟风,而是文化自觉,这与三明市本土文化渊源有关。以三明市所辖的尤溪县为例,有两个先贤使后来人难以忘怀。一个是朱熹,朱熹生于尤溪,朱子家训世代流芳;一个是尤溪人郭居正,他的《二十四孝》闻名天下。这都是家训文化的无价之宝,深受三明人喜爱,每当世风纠结,当地党政领导与社会贤达,都会用它们鞭策后进。三明如此,全国各地也不例外,都善于应用本土文化精髓来教化民众。特别是“中国梦”的提出,更对家训文化热潮注入了一剂“廉元素”。
问:“家训文化”与“中国梦”有什么关联?
黄莱笙:我的理解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复兴,也是文化复兴;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灿烂的文化包括了传统家训文化,伟大复兴当然包括了家训文化的探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教诫儿子伯禽注重德行修养、礼贤下士,伯禽牢记家训,坚持以周礼治国,使鲁国政治经济出现新局面。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早的家训记载。中国古代的家训卷帙浩繁,资料十分丰富。家训的作者既有君王帝后、达官显宦、硕儒士绅,也有农夫商贾、普通百姓;家训的内容涉及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家长治家处世的经验传授,也有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之谈,既有历代先贤大儒语录教导的汇编,也有名人模范事迹、美德懿行的辑录;家训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帝、后训谕皇室、宫闱的诏诰,也有教导幼童稚子的启蒙读物,有长篇专论,也有家书、诗词、箴言、碑铭等简明训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盛行三千多年,是中国文化瑰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特色文化现象不容忽视。
问:丰富的传统家训,基本上是以文学样式记载和传承下来的,您能不能概括一下,它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要义呢?
黄莱笙:中国传统家训尽管涉及领域极其广泛,但核心始终是围绕教子立身、睦亲治家、处世之道三个方面展开的,通行的概括,它有这样一些具体要义:孝亲敬长,睦亲齐家;治家谨严,勤劳节俭;正身率下,憎爱不偏;贵名节,重家声;奉公勤政,报国恤民;清廉自守,勿贪勿奢;进德修身,力戒恶习;立志清远,励志勉学;审择交游,近善远佞;宽厚谦恭,谨言慎行;躬耕自立,应世经务;择偶之道,夫妇人伦;爱子有道,养正于蒙;和待乡邻,善视仆隶;救难济贫,助人为乐;淡泊名利,平和处世;等等。
问:从这些内容来看,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似乎禀承儒家一脉,是这样的吗?
黄莱笙:是的,先秦时期的家训就直接体现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对话语录中,反映在《易》、《诗》、《礼》、《书》、《春秋》、《论语》、《孟子》、《孝》和《大戴礼》等典籍中;汉以后出现的诸葛亮《诫外甥书》、颜之推《颜氏家训》及其后的各种家训作品,体现的也是儒家文化精神。而且,家训所用的戒规、戒律,大多使用的也是儒家术语,诸如“忠孝仁爱”、“修身养性”、“乐其名分”、“存心尽公”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一方面始终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从精微之处贯彻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又从细微之处拓展了儒家思想社会教化的视角和领域,加速了儒学的社会化进程。
问: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您认为传统家训文化对正风反腐还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吗?
黄莱笙:还是有使用价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最强调的安世之道。从时间延续来看,《大学》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把国家、社会、家庭、个人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数千年前形成的这个理念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从空间来看,虽然我国现当代文化从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有着西学东进的倾向,受西方文化影响程度很高,但是,对于社会细胞单位而言,西方侧重的是个人,东方特别中国侧重是家庭,这一点,在当下中国社会也基本保持了同样状态。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儒家看来,社会关系是家庭血缘关系的简单放大,社会不过是家庭的扩展。这个千百年来的意识现在仍然变化不多,家庭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建设的中转站,大家都普遍认为:家风正,则民风纯;家风正,则政风清;纪律严在法律之前,反腐败还要端正社会风气。这样,家训文化就明显大有可为了。
问:那么,传统家训文化就有必要全面移植教化了。对吧?
黄莱笙:我不赞成“移植”这个提法,更不同意“全面移植”的说法。其实,传统家训文化当中也是有不少糟粕的。它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从一开始就烙上了宗法等级制度的印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陈腐的思想观念,如鼓吹愚忠愚孝、男尊女卑、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顺从、强调子女立德成业是为了光宗耀祖,轻视劳动人民,宣传因果报应,等等。对这些封建性的糟粕,必须彻底清除。还是老话,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问:正面的论述已经很多了,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您认为的“精华”?
黄莱笙:好啊,我就举个咱“黄氏”宗亲的“认根诗”例子。这本来是唐代黄峭公的《遣子诗》,说是黄峭公育子21人,留3个遣走18个,要他们去闯天下,体现了客家人漂泊闯荡、天下为家的进取精神,诗云:“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吾思异境犹吾境,汝在他乡则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春秋须荐祖宗香。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这首诗后来演变成为黄氏家训,传说中甚至有我的祖先们彼此陌生相认,必须要能够背诵出来这首诗的说法,所以它又被称为“黄氏认根诗”。同时,这首诗也被许多其他姓氏抄用为他们的家训,后来演化出《客家迁流诗》:“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纲常。年深异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我觉得我们黄氏这个家训就是精华,它鼓励子孙后代四海为家、开拓进取,十分符合当下我国开放战略精神。我以为,只要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趋势、大需要的传统家训,就是精华,就应当古为今用。
问:家训文化的传统背景与当下背景应当是不一样的,您怎么看?
黄莱笙:传统家训文化是建立在“父家长制”的基础上的,家长的权威决定了其家训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决定了家训的可行性。可是,这个基础在当代中国已经变化。第一,“父家长制”已经瓦解。父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作为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就是说,父在家中的权威没有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家人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因而,“家训”的权威失去了制度的保障。第二,“光宗耀祖”观念已经消解。计生国策引发社会家庭观念渐变,由于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子女的生育政策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理念植入,几千年来的“传种接代”的生育观念和“家族荣耀”宗亲意识被改变,立家训的动力机制也去向不明。所以,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立足“小家”产生传统家训文化那样的社会基础。因而,我们在探讨家训文化的继承与传承之间,要立足当代“大家”观念去吸取传统家训文化精髓,创新当下家训文化的廉洁动力机制,助力反腐败点赞,让家训文化从“小家”走向“大家”。
相关链接:
黄莱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三明市文联主席,出版个人专着多部,公开发表文章300多万字。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