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厦门市委安卓软件下SH365_365dni是真做还是假做啊_足球365app网站

        扬州:清官故居看家风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2016-02-29 09:06: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4859663

        扬州:清官故居看家风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6-02-29 09:06:00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4859663

          朋友下扬州时送我一部民国年间出版的《清代吏治丛谈》。我如获至宝。他说:“书中有篇《江都令之贪污》。”因为读过这书新版本,我就笑道:“其中还有《甘泉令之贤明》、《阮云台之政治事功》等篇。”继而,他埋怨道:“扬州到处都有盐商豪宅,就是没有清官宅第。”我说:“扬州人文丰富多彩,这里流传着许多清官廉吏的千古佳话。譬如宋代苏东坡曾任扬州太守,体恤民艰,罢开万花会;再如清代张伯行止饮江南一杯水,廉洁奉公,民爱之如父母;又如郑板桥爱民如父母,‘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扬州还有许多清官故居及其遗踪……”

          于是,我们怀着类似祭祖的虔敬,叩访扬州清官故居——

          一

          扬州有一条毓贤街,其实是一条狭窄的陋巷,“九省疆臣、三朝阁老、一代文宗”阮元宅第及其家庙就在那里。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扬州仪征人,素有“贤相兼大师”之称。人称贤相,是因为他久任督、抚,晚年进京任大学士,勤政廉政,有守有为,德高望重;人称大师,是因为他知识渊博、着述宏富,凡经史、文学、天算、舆地、金石、文字、音韵、训诂、目录、校勘等无不涉及,穷极隐微,多所阐发,“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清史稿·阮元传》)他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重臣、封疆大吏,道光皇帝在祭文中称其“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

          跨进“太傅文达公家庙”,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楹联:“万古流芳昭祖德,千秋垂泽纪宗功。”走到第二道门,除了楹联“睦族敦亲尊祖训,尊贤敬老葆宗风”外,还可看到墙壁上有阮元手书并尊崇的四个字:忠、孝、节、义。至此,您还可看到道光御制楹联“敭历宣勤嘉茂绩,优游养福锡蕃厘”。照壁“出门见喜”四字亦是道光亲笔。

          阮元是扬州有史以来官阶最高的名臣,没有父荫,走的是科举之路,靠的是勤政廉政。阮元每任职一地,必先兴修水利、剿灭匪乱,然后力倡办学,保护搜求地方旧籍,主持修志,指导后学着述。值得一提的是,阮元禁烟之举比林则徐还早。得知英国商人凭借坚船利炮走私鸦片,疾恶如仇的阮元毫不畏惧地予以打击,狠狠打击了外国殖民主义者的嚣张气焰。与此同时,阮元严惩了十三行总商伍绍荣等内鬼,收到了很好的禁烟实效。

          阮元虽然官高位尊,但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一生没受到过六科给事中的弹劾问罪,没有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记录。生辰避客即是突出一例。每逢正月二十他的生日,阮元就会避客煮茶于竹林,不受部下、门生一缣一烛之贺,称为“竹林茶隐”。年年如此,成为常例。当然也有所得,收到寿文、寿诗颇多,一时称为美谈。

          阮元为官时时以民生疾苦为意。他在《冬日昭通道中》诗中写道:“一年农事最关心,较雨量晴直到今。”他登山临水,感风叹雨,每每念及生民。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反映民众的苦难,表现出对民众疾苦的深厚同情与关心。阮元善于体察民情,施行德政,现略举数例:

          浙江金华民间生女孩多溺死于水,相沿成为风俗。阮元的对策是:凡有生女者报郡学教授注册,奖给喜银一两,作为哺乳之资。然后按籍稽查,违者按故意杀害子孙罪论处。从此,百姓不敢溺死其女,活者甚众。

          任两广总督期间,阮元得悉英德、清远两县原纤道已经三百余年未修,纤夫行走艰难,乃实地察看,用银五万余两,修筑纤道,建桥一百四十五座。纤夫有口皆碑,称颂其德。

          阮元疾恶如仇,最恨贪官污吏营私舞弊,每至一地,必肃清吏治,革除弊端。嘉庆初年,浙江官场贪污、挪用、浪费公款成风,全省各属仓库共亏缺白银一百八十八万两。阮元到任之后,立即明察暗访,参革贪官污吏,责成各州县官痛改前非,摒除浮费,节省开支。经过阮元整饬,贪官畏服,上下肃清,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云南盐政久积多弊。阮元调任云贵总督后,严加稽查,参劾贪官污吏,杜绝走私之弊。原来,云南盐课每年无不缺课十余万两。阮元到任以后,盐课奏销不仅正额完成,且有溢余之银一千五百两,翌年溢余之银又数倍于上年之数,遂将溢余之银一半造收报部,一半存于藩库,以备边境防务之用。以前,云南办理边防急务无闲款可支,往往延误时机。自有溢余之银,边防得到很大加强,边民安居乐业。

          阮元的父亲阮承信是个乐善好施之人。每遇贫民有难,阮承信都会慷慨解囊。尽管儿子阮元身居高位,他仍经常教子清廉从政,而且严于律己。有年生日,朋友送来银票贺寿,阮承信怒斥道:“吾生平耻苟得财,故贫耳,君奈何无故而为我寿,不恤千金。若有乞于吾子,吾子受朝廷重恩,清廉犹不足报万一,而以此污之乎!君以礼来,吾以礼相待;君以贿来,若非欲受国法制裁?”那人无地自容,羞愧而去。

          阮元之子均无纷华声色之好,服浣濯之衣,甘淡泊之食,尤其长子阮常生在户部任职,前后有十五六年,除了薪水外,从不妄取一丝一粟,尤其任永平府知府时悬瓦示警,秉承了阮元清廉风范。

          二

          该去延禧堂看看了。

          延禧堂位于广陵路218号,是清代广西巡抚张联桂故居。张联桂(1838-1897),字丹叔,扬州江都人。乡举不中,协助当知县伯父管理县政,后以捐资得太常博士。同治年间,京官考察得一等,补外取分发广西任庆远府同知,累转迁灵川县、贺县知州、全州知县,此后历任广东高州、惠州、潮州等地知府。因陈《海防十二策》,受到朝廷赏识,被赐二品顶戴,调任湖北荆宜昌施道,继而升迁广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所在均有政声。

          同治八年(1869),张联桂被选授为广西庆远府理苗同知而外放,尚未到任,又改任桂林府盐运、水利同知。而此时的张联桂是“薄宦十年何所有,半肩行李半诗囊”。(《自嘲》)离京前夕,时任直隶知州的伯父张镕一再告诫:“汝此去必作州县,须为好官,勿贻祖宗羞。”路过扬州告别父母,其父张薰更是千叮咛万嘱咐,最后总而言之:“官不易,荣辱全在汝。”对伯父、父亲的诫勉之言,张联桂牢记在心。他曾写一首《励志》诗,诗云:“人生希富贵,庶免寒与饥。岂知富贵来,时时蹈危机。任大责必重,利害形影随。素餐固可耻,偾事尤足讥。何以恤民隐,何以化民私?鉴空而衡平,此理谁能知!片念苟不正,众嫉指其疵。所期与古人,戒惧以防微。”

          张联桂洁身自好,还常捐出自己的养廉银,用于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在灵川任知县时,张联桂闻知常有百姓来被虎噬死,立即发出了《捕虎示》,号召乡民猎户参与捕虎,并拿出养廉银以矜其功。在贺县任知县时,张联桂带头捐修桂岭沿江桥路、养济院和书院。在惠州知府任上,张联桂带头捐款修浚惠州府城沟渠、甘公堤和育婴堂。

          也正因为如此,张联桂经常入不敷出。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张联桂接到朝廷补授庆远府知府的调令,还未到任,父亲谢世。噩耗传来,张联桂立即启程回乡丁忧。好友许其光闻讯送来赙仪,张联桂坚辞不受,并说父亲遗言辞赙。有感于此,许其光送来挽联:“有子擢专城,喜丹诏飞来,犹及桑榆承爱日;遗言辞众赙,叹素冠归去,依然藜藿旧家风。”张联桂将这副挽联悬挂于灵堂之上,可见未收同僚及其部下的赙仪。张联桂丁忧在家不久,其母吴氏相继谢世,又办丧事。苦于娶亲要在热孝里,否则就要等三年,儿子张心泰要结婚,弟弟张联庆要续弦,全要他花钱操办,只好四处举债,结果年底债主上门讨要。丁忧期满,光绪二年(1876),张联桂复任广东高州府知府,翌年改任惠州府知府,债主竟然跑到惠州找张联桂讨要。张联桂在惠州作诗慨叹:“归耕空有愿,避债竟无台。”(《早起》)

          据《清实录》记载,光绪十九年(1893),永淳县遭受洪涝灾害。张联桂专门向朝廷上了免缓征受灾地区钱粮的奏折,而其时永淳县知县潘天秋却“亏款延缴,潜回原籍”。张联桂查清情况后,奏请朝廷革除潘天秋知县职,以其“籍产备抵”。

          张联桂在广西巡抚任内,正值中法勘定广西与安南(今越南)边界。由于清政府妥协退让,中法最初绘图,部分中国领土成为失地。其中金龙洞长六十余里、宽十六余里,四周皆山,为广西边境险要之地,已划归越南。张使用较先进的“西法”,对一千九百余里的边界线进行勘测,在谈判过程中据理力争。在谈及我国龙州屏障金龙洞时,法方代表拔出手枪进行威胁,他当即拍案而起说:“张某人是不怕死的!”致使法国人改变旧图,金龙洞最终重归中国版图。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张联桂反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力争不得,愤懑致疾,遂辞职归里。行前乃上疏《遵旨筹议开源节流》奏折,提出铸银元、加洋税、兴商务、节糜费等十项切中时弊的措施,多为清廷所采纳。

          延禧堂是张联桂在任广西巡抚后购置的。辞职以后,他一直在这里养病,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九岁。观其一生“廉明笃实”,居官无愧,确为“疆吏中矫矫者”!(刘坤一《奏以现在旗藉大员当堪起用折》)

          三

          有朋自远方来扬州,几乎都要我带他们去叩访高邮西后街王安国故居。究竟已经多少次来这里,我已记不清了。

          王家是世代书香门第。王安国(1694-1757),字书臣。祖父王式耜为副榜贡生,父亲王曾禄为拔贡生,终生以讲学授徒为业,所教百人皆成江南名儒。王安国秉承家训,从小熟读经书,雍正二年(1724)以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及第,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讲,广东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广东巡抚,直至兵部、礼部、吏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据《清史稿·王安国传》记载:“(他)由巡抚入为尚书,衣食器用不改于旧。”他中年丧偶,不续弦、不纳妾;饭后公余,不理杂事,潜心学习,深研经籍。王安国的子孙就是着名的“高邮王氏父子”。

          “高邮王氏父子”这一名词是清代学术界定下来的。王安国之子王念孙(1744-1832),乾隆进士,官至给事中,性喜俭约,素以秉公持正着称,业余探究古书文义,是着名的音韵学家、训诂学家,着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王念孙之子王引之(1766-1834),嘉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任内勤政廉洁,敢于秉公直言,继承其父念孙音韵训诂之学,着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等。阮元撰《王石臞先生墓志铭》云:“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曾国藩也推崇王氏父子:“余于本朝大儒,自顾亭林(炎武)之外,最好高邮王氏之学。”(《曾国藩家书·谕纪泽》)

          王氏故居现已修扩成为纪念馆,跨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迎面照壁上“戬谷”(音jiǎn gǔ)两个砖刻阳文。“戬谷”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律尔戬谷。”“戬谷”是除恶灭凶以致“尽善”的意思,这里自然也包括除尽自己心中的一切贪欲邪念,这就是王氏的家训和为人的规范。(周游)

        ©中共厦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厦门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  13011616